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五大误区
2016-10-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五大误区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糖尿病患者控制情况的金标准,它反映患者过去三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由于它不受抽血时间、进食与否及是否使用降糖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很受患者和医生的重视。但对于这项指标的认识不少患者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有必要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误区一数值越接近正常越好
不少患者认为糖化血红蛋白越接近正常值越好(标准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在4%~5%),这种认识是不完善的。糖尿病治疗强调个体化,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也是因人而异的。长期高血糖患者,在短期内使糖化血红蛋白一下子接近正常或低值一定会带来不适症状,选择降糖目标应在原血糖的基础上逐步接近正常范围;老年人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应把降糖目标选择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比较合适;还有脆性糖尿病患者绝不能按照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目标值来进行控制,否则会有低血糖的风险。
误区二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监测有一个就够了
测血糖反映的是各血糖的“点”,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血糖的“面”,这二者既互不排斥且又相互补充,它们对糖尿病的监测、随访各有优缺点。与随机血糖相比,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不受一时偶然因素的影响,也与采血时是否空腹无关,因而稳定性更好,然而,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低血糖发生的时间、频率等;血糖则能反映即时情况,并能及时予以纠正,尤其通过多点血糖检测(血糖谱)可反映患者全天血糖波动及控制情况,给医生提供更确切的情报。通俗地说,患者通过血糖自我检测来了解自己饮食、运动的方向是否恰当;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来了解自己的总体治疗方案是否要进行修正,当发现你的糖化血红蛋白大大超过正常值的上限,一定要需要用通过测各血糖的“点”来究其原因,已便进行纠正。所以,你有了一台血糖仪,医院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误区三糖化血红蛋白一直很稳定,总能反映真实情况
一般情况下,血糖变化应和糖化血红蛋白变化一致,但有些特殊情况:如爆发性1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就可能赶不上急性血糖变化的速度,因此不能反映真实的平均血糖水平;还有酗酒、缺铁性贫血、高甘油三酯血症等也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妊娠妇女由于血容量增加、血色素降低;以及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慢性肾衰、血红蛋白病,都会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值偏低。
误区四因为抽静脉血,所以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要空腹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的影响,检测时可以在任意时间采血。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由于其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可靠,应采用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或糖化血清白蛋白同步测定来评价血糖的总体控制情况。
误区五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虽然是血糖监测的“金标准”,但没必要频繁的进行该项指标的检测。初诊糖尿病患者需要当即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而对于血糖控制平稳达标的患者可每年测定2次糖化血红蛋白;一些正在进行治疗方案调整、换药治疗以及血糖控制未达标着,最好结合血糖监测每季度测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广东优尼德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试剂年通过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项目(NGSP)认证,快速精准、操作简单、不浪费试剂。
金标准方法学
高效硼酸液相色谱法
检测快速全血样本检测,同时上机4个标本,7秒出检测结果,处理速度50T/小时检测精准灵敏度≤3%,批间差≤3%,精密度≤2%相符率高标准化通过NGSP认证
较宽的检测范围3%—18%项目扩展全程CRP、D-Dimer、U-Albumin得了白癜风该怎样治疗得了白癜风该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