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液病常见症状指导
2021-8-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儿童血液病常见症状指导
发热
发热即体温升高,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如高热持续过久,可使机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影响小儿健康。
临床上腋下温度>37.5℃为发热。
1)高热者需适当卧床休息,补充充足水分,必要时可静脉补充液体。
2)给予清淡且易消化的高能量、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营养及水分的摄入。
3)减少体热、增加散热,保持室温18~22℃,湿度50~70%,且每日通风透气;每四小时测体温一次,必要时随时测量,根据病情给予降温措施,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敷等,禁止乙醇擦浴.;
体温>38.5℃时使用药物降温,30分钟后应复测体温。
4)发热伴寒战者应给以保暖,高热时应减少衣物,帮助散热。5)降温后应注意有无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虚脱等现象。6)注意皮肤护理,出汗后应立即擦干,经常擦浴以保持汗腺的散热功能。7)加强口腔护理,高热时体液消耗太多,唾液分泌减少,维生素缺乏,易继发口腔炎,需注意口腔护理。物理降温方法温毛巾擦拭部位,头颈部、腋下、腹股沟、四肢等部位禁忌部位:心前区(胸口),腹部、足底;擦拭时足底需保暖高热惊厥的处理
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
体温升高=39℃时发生的惊厥。
高热惊厥急救方法如下:
1、家长应该保持冷静,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解开患者的衣服,尤其是领口。抽搐的时候,应该将孩子平卧,头偏向一侧,或者处于侧卧位,防止误吸,减少对孩子的不良刺激;
2、如果孩子抽搐五分钟以上不能缓解,在短时间内反复发作,医院。在运送的途中,要注意将口鼻腔暴露在外,伸直颈部,保持气道通畅;
3、注意预防,如果孩子曾经有过反复发热的抽搐病史,在孩子出现发热时,及时给予降温措施,预防高热出现。
预防感染
血液性疾病常伴有抵抗力低下,易发感染引起一系列症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减少感染几率:
1减少探视人次数,限制公共场所的活动;
2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的习惯;
3有条件者每日用紫外线灯消毒病室1次;
4每天用消毒剂擦拭桌面,餐具消毒;
5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白细胞数低下时可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进食后、睡前用2%-4%碳酸氢钠漱口,以预防口腔感染;便后、睡前用1: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预防肛周感染。
出血
血小板低下1.血小板在50x/L以下时,避免剧烈动,可适当散步;血小板在20x/L以下及有出现倾向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予输入血小板。
2.如需抽血吊水拔针等情况,须按压穿刺点至少5分钟。
3.保持床单位平整,被褥、衣裤宜柔软,勤剪指甲,防止抓伤。
4.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50%-60%,以防鼻粘膜干燥而增加鼻腔出血。
5.指导患儿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
6.口鼻腔出血时,先按压鼻根部防止出血加重,鼻腔出血不止时,及时就医,有条件者可用纱条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7.保持大便通畅,观察大、小便颜色、性状。一旦出现消化道有少量出血症状时,应进温凉流质饮食,大量出血者应禁食,立即就医处理。
8.出现头痛、视物模糊、喷射性呕吐,应及时就医处理,谨防颅内出血。
贫血
1.依据贫血具体状况给予休息与活动。观察面色、皮肤粘膜、甲床颜色,有无头晕、乏力、活动后气促症状,
轻度贫血者应限制剧烈活动,
严重贫血者要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
2.起床时动作缓慢,避免发生晕厥;
3.改善饮食质量及搭配,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禽类肫、瘦肉、蛋黄、荠菜、芹菜、苋菜、菠菜、番茄等;
4.针对病因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铁剂、维生素B12或叶酸等;
5.伴心悸、气促时给予吸氧,血红蛋白<60g/L必要时给予输血。
疼痛
1.了解疼痛评估相关知识,学会自我评分。大于3分需遵医嘱服用止疼药物;
2.告知家长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止疼药,缓释剂严禁碾碎服用,勿自行调节镇痛药剂量及给药时间;
3.药物干预:
1)遵医嘱正确用药,观察用药不良反应。
2)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评估患儿疼痛水平,判断药物是否起效。
3)给医生提供关于患儿疼痛方面的信息。
非药物干预
4.非药物干预:
1)父母安抚
2)转移注意力,听音乐,听故事,做游戏。
3)放松疗法
4)冷热敷
5)抬高患肢,局部制动,保持功能位。
5.如使用镇痛药,期间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1)便秘:腹部按摩、饮食调节、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遵医嘱按时服用缓泻剂
2)恶心、呕吐用药初期可发生,一般4-7天内可缓解,不必紧张。
3)镇静:用药初期可出现嗜睡现象,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腹泻
1.调整饮食: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外,均继续进食,以少渣少纤维、易消化食物为主;遵医嘱使用止泻药,注意观察排便情况,腹泻控制时及时停药。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服用口服补液盐,用于轻中度脱水。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遵医嘱补液。
3.控制感染:保证衣服及饮食的清洁,勤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4.保护皮肤的完整性:排便频繁时,粪便刺激可导致肛周皮肤损伤,每次便后用清水清洗臀部并吸干;对于已有红臀者可外涂鞣酸软膏或氧化锌软膏,适时暴露臀部皮肤。
咳嗽
咳嗽(cough)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症状,由于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异物、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引起,咳嗽具有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的保护性作用。它的形成和反复发病,常是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吸入物
吸入物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前者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等;非特异性吸入物如硫酸、二氧化硫、氯氢等。
2.感染
咳嗽的形成和发作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可存在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可激发咳嗽。在病毒感染后,可直接损害呼吸道上皮,致使呼吸道反应性增高。
3.食物
由于饮食关系而引起咳嗽发作的现象在咳嗽患者中常可见到,尤其是婴幼儿容易对食物过敏,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引起过敏最常见的食物是鱼类、虾蟹、蛋类、牛奶等。
4.气候改变
当气温、温度、气压和(或)空气中离子等改变时可诱发咳嗽,所以寒冷季节或秋冬气候转变时较多发病。
5.运动
有70%~80%的咳嗽患者在剧烈运动后诱发咳嗽,称运动诱发性咳嗽,或运动性咳嗽。临床表现有咳嗽胸闷、气急、喘鸣。
护理方法
扣背正确方法:
五指并拢,手背弓呈小碗状,使用腕部的力量,
由下向上,由外内向,有节律的叩击5-10分钟,
以患儿能承受的力量为宜,晨起及雾化后效果更佳。
1.咳嗽是一种清除肺内痰液的反射性防卫动作,是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所以不要害怕孩子咳嗽,应鼓励咳嗽,同时指导正确拍背;
2.对于重症肺炎及小婴儿无力咳嗽,应经常改变体位,必要时吸引器吸痰;
3.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遵医嘱使用雾化吸入,有消炎、解痉、湿化气道、稀释痰液的作用。雾化后清洗面部及漱口,减轻激素在皮肤粘膜吸收;
4.根据患儿缺氧程度给予氧气吸入。
儿童血液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