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纸分ldquo四色rdquo,
2021-7-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在中国,肥胖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最近一次覆盖全国1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超重的比例达到30.6%,肥胖则占到12%,并且肥胖的比例与经济发达的程度成正相关。遏制肥胖蔓延的势头刻不容缓。
医学界将肥胖分为单纯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现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可根据肥胖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分为“四种颜色”,分别是“白胖子”、“红胖子”、“黄胖子”和“黑胖子”。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医学干预的手段也不同。
“白胖子”:不合并代谢性异常的单纯性肥胖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习惯将“白”与“胖”联系在一起,因此“白胖子”定义为十分常见的一种单纯性肥胖。据专家介绍,这类人群的BMI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28,但是并未合并代谢异常,如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甲状腺功能紊乱、性功能紊乱等,从外表看上去属于均匀的胖,皮肤白嫩,故名“白胖子”。
总的来看,白胖子的健康水平较好,控制体重的关键是靠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均衡饮食、加强运动等。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别的药物干预。
“红胖子”:伴高血压、多汗怕热,代谢旺盛的肥胖
“红胖子”的外貌特征十分明显——脾气较为急躁,一激动就容易出现面部甚至全身皮肤潮红并伴有出汗。除了皮肤红,这类肥胖者往往血压也亮起红灯。平时生活中也常常觉得精力旺盛,虽然经常活动,但体重却没有明显的下降。
专家认为,“红胖子”减肥除了“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干预,还需对高血压等并发疾病作积极的药物干预。不能仅仅满足于体重的降低和腰围的缩短,更应将血压稳定控制在/85毫米汞柱以下,这样才能确保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健康。
“黄胖子”:精神萎靡、代谢率低下的肥胖
“黄胖子”的病情较为特殊,他们往往与“懒”有着不解之缘。当然,这种“懒”并不是主观和道德层面的,而是生理层面的——由于甲状腺、性腺等激素的分泌水平较低,无论白天黑夜,人总是处于倦怠、无力甚至嗜睡的状态。
“黄胖子”往往饮食与正常人群差不多,只不过由于代谢水平低、消耗少,因而导致热量和脂肪的积聚。一旦发现自己有成为黄胖子的苗头,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抽血检测各项内分泌激素水平,从而提供给医生明确诊断的依据。
“黑胖子”: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的肥胖
“黑胖子”并不是指外表像李逵一样,而是患者的颈部、腋下、腹股沟、肛周、脐窝等部位,出现色素沉着和角化,局部像沉积着一层污物,但无论怎样清洗都无法去除。如果肥胖患者伴随有这样的皮肤改变,就有可能患上了黑棘皮病。皮肤的表现只是外在的,内在原因则是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高尿血酸血症、游离脂肪酸等炎症因子升高。
医生指出,黑胖子的病情最为复杂,若不及时干预,日后极有可能加入糖尿病的队列。因此,医学干预不能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