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突然多饮多尿除了尿崩还可能是糖尿病
2021-1-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以下文字是前两天敲出来的,重提这篇文是因为内容发出后又有三个病友找到我说发生了如下问题,因此爱久妈妈再次唠叨一番注意事项。两例成人突发多饮多尿,且身体肌无力和全身酸痛,抽血检查确认是糖尿病引起的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发生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不好引发的一过性问题,也可能是糖尿病引起,该症状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处理。该两例病例,A例有家族糖尿病史,B例没有家族糖尿病史,先后用了一年胰岛素,后使用百泌达,减重维持5年,去年开始使用二甲双胍维持。一例儿童颅咽管瘤术后,长期血糖高,不舒服就长期加量可的松应激,引起肥胖等很多问题,最终离开。医生提醒,血糖高不适合加可的松应激,越加引起的问题越严重!!前两天分享的内容:两例颅咽管瘤术后因血糖升高引发的大问题和注意事项爱久妈妈从4月至今,发现有两例颅咽管瘤患者因血糖升高引发了大问题。分享一下,希望存在鞍区内分泌问题的友友们注意一下。
一、病例说明
1一位术后不久的儿童病例该儿童术后2个月,家长因不了解内分泌,在未查血化验的情况下,服用中药减停两周激素药,孩子出现乏力昏迷,医院急诊就诊,发现血钠和血糖都高。当地医生缺乏垂体相关内分泌的经验,判断是糖尿病引起的状况,迅速使用胰岛素降糖进行纠偏,后果是孩子又因为低血糖和钠高引起危象。其父亲求助北京一位内分泌专家,判断孩子是乱停减药造成的高钠引起的假性血糖升高,不能快速降糖纠偏,要有一个平稳的度,最终孩子在ICU住了两个月捡回一条命。2一位术后两年的成人病例该位成人术后2年,术后内分泌没有受影响,自然停药,但日常非常重视内分泌的护理,常备应急药,近期突然出现乏力,肌张力不好,没办法正常运动,身体消瘦,多饮多尿。患者急诊查了电解质发现钠高,于是加服抗利尿激素弥凝,发现没有任何作用,症状只增未见,家属陪同患者又去检查,发现血糖和血钠都高,其他激素一切正常。医生判断是糖尿病,高糖引起的酮症酸中毒,要使用胰岛素降糖住院治疗,爱久妈妈想起了上面的儿童病例,找来专家分析的音频发给家属,好在那边的医生对该症状的处理有经验,正在平稳有度的使用胰岛素降糖。
注:酮体是肝脏中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成分。正常情况下,机体产生少量酮体,随着血液运送到心脏、肾脏和骨骼肌等组织,作为能量来源被利用,血中酮体浓度很低,一般不超过1.0毫克/分升,尿中也测不到酮体。当体内胰岛素不足或者体内缺乏糖分,如饥饿、禁食、严重的妊娠反应情况下,脂肪分解过多时,酮体浓度增高,一部分酮体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形成酮尿。当肝内酮体生成的量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血酮体浓度就会过高,导致酮血症和酮尿症。酮体中的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性物质,在血液中积蓄过多时,可使血液变酸而引起酸中毒,称为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上面发生的事,爱久妈妈写出来是想提醒大家,如果突然出现比平时不同的多饮多尿,且弥凝控制不住时,在检查电解质的同时还要及时检查血糖,我们经常谈的尿崩和糖尿病里的多饮多尿有很多相似之处,颅咽管瘤术后因激素缺乏,代谢不好,很多人会发生肥胖,血糖和血脂高,因此大家日常要注意饮食,不要贪食和贪甜,且忽略血糖的检查,避免发生更多的问题。关于糖尿病的诊断,目前国内外采用的仍是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如果患者有“三多一少(口渴、多饮、多食、消瘦)”等糖尿病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如果单次血糖达到糖尿病标准,但患者无任何症状,则需要在不同时间重复一次血糖检查,若两次血糖值均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样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注:ADA于年正式批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个新指标,其诊断切点为≥6.5%,但目前在我国尚未实行。二、糖尿病诊断常犯的错误糖尿病的诊断似乎并不困难,但实际情况却是糖尿病经常被漏诊或误诊,常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5点:1根据“三多一少”症状来诊断糖尿病有些基层乡镇医生,往往根据“三多一少”症状来诊断糖尿病。在他们看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是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如果患者有“三多一少”,就可以诊断糖尿病;如果没有,则可排除糖尿病。这是不对的。诊断糖尿病主要看血糖,至于“三多一少”症状,并非必要条件,临床上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常常是在体检时被偶然发现。通常情况下,只有当血糖明显升高,超过10mmol/L时,病人才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然而根据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只要空腹血糖达到7.0mmol/L就可以诊断糖尿病。由此可知,空腹血糖在7.0~10mmol/L之间的轻症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如果单纯依据“三多一少”症状来诊断的话,十之八九会被漏诊。“口渴、多饮、多尿”并非糖尿病的专利,其它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也可出现上述症状。“三多一少”症状只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线索,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不能根据有没有“三多一少”症状来确诊或排除糖尿病。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是血糖,即便病人没有“三多一少”症状,但只要有两次血糖检测结果达到诊断标准,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2根据“尿糖”来诊断糖尿病糖尿病,顾名思义就是病人尿液带甜味、含糖的意思。有些人就认为,可以通过查尿糖来诊断糖尿病,尿糖阳性便可确诊糖尿病,尿糖阴性则可排除糖尿病。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在血糖水平正常的情况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滤出的葡萄糖可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故尿糖检测呈阴性。随着血糖的增高,经过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也随之增加,当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时,肾小球滤液里的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剩余的葡萄糖随尿排出,于是尿糖检测呈阳性。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血糖与尿糖具有一致性,即血糖越高,尿糖越高。医学上,将能够出现尿糖的最低血糖值称为“肾糖阈”。正常成人的肾糖阈大约在10mmol/L左右,而老年人的肾糖阈比这还要高。
糖尿病患者血糖通常要达到10mmol/L以上,尿糖才会呈阳性。
根据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只要空腹血糖≥7.0mmol/L就可以诊断糖尿病。对于那些空腹血糖在7.0~10mmol/L的轻症糖尿病患者,如果是根据尿糖阳性来诊断,也会被漏诊。另外,尿糖不仅受血糖浓度的影响,与肾功能也有很大关系,许多肾脏疾病也会造成尿糖阳性,比如某些肾小管疾病(如“范可尼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等,由于患者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障碍,尽管患者血糖正常,尿糖却呈阳性,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肾性糖尿”;还有,妊娠期妇女的肾糖阈往往是降低的,经常会出现血糖正常而尿糖阳性的情况,因此,尿糖阳性未必一定就是糖尿病。综上所述,尿糖阳性只能作为诊断线索,不能根据尿糖阳性与否来诊断或排除糖尿病,只能以血糖检查结果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3根据血糖仪的检测来诊断糖尿病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如今许多糖尿病患者家里都备有血糖仪,一方面用它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再就是常常用它给亲朋好友筛查,看看有没有糖尿病。前一种用法值得推荐,后一种用法却不可行。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诊断糖尿病是根据静脉血浆(注:血液经过离心去除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后剩余的部分即为血浆)血糖的测定结果,而血糖仪检测的是末梢毛细血管的全血血糖,后者比静脉血浆血糖平均低10%~15%。如果用血糖仪的检测结果来诊断糖尿病,往往会导致那些血糖轻度升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被漏诊。因此,血糖仪只能用于居家自我血糖监测,其结果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医院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血糖。4没排除“应激状态”,就贸然下诊断关于糖尿病诊断,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往往一化验血糖达到诊断标准,就以为自己得了糖尿病,殊不知,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即必须以非应激状态下的血糖检测结果为准。所谓“应激”,主要是指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当机体处于发热、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外伤、手术等应激状态时,体内各种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多,可引起暂时性血糖升高,即“应激性高血糖”。随着应激因素的解除,这些患者的血糖可随之恢复正常。因此,临床在诊断糖尿病时,一定要注意排除应激因素的影响,以应激完全解除以后所测的血糖结果为准,而不要一查出高血糖,就贸然给患者扣上糖尿病的“帽子”。另外,某些疾病(如甲亢)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等)也会引起血糖升高,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最好是在治愈相关疾病、停用影响血糖的药物之后,再检查评估是否有糖尿病。5化验血糖只查空腹,医院体检,往往只查空腹血糖,如果化验结果不高,就认为可以排除糖尿病。这其实也是不对的。现已知道,在2型糖尿病早期,尽管患者胰岛β细胞受损,但尚保留部分胰岛功能,因此,患者在早期空腹血糖可以正常,而首先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只要餐后血糖≥11.1mmol/L,同样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据统计,如果只查空腹血糖,不查餐后血糖,至少有50%的早期糖尿病人会被漏诊。因此,为了避免漏诊,一定不要忽视检测餐后血糖。爱久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