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共建基地走进ldquo地

2021-1-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又名海洋性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因最早发现于地中海沿岸国家而得名。

地贫是我国南方省市最常见、危害最大的遗传病,人群发生率高达10%以上,其中广东、广西、海南、云贵地区地贫突变基因携带率更是高达11%-25%,是出生缺陷、围产儿和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Thalassemia

发病机制

地贫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突变或缺失使血红蛋白中一种或几种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缺如;同时,其他类型珠蛋白肽链相对过多,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改变,继而引发慢性溶血和贫血。

血红蛋白结构示意图

地贫分类

根据血红蛋白中珠蛋白肽链受损的不同,地贫主要分为α型,β型,δβ型和δ共四类,其中,α型和β型最常见。根据临床症状,α地贫又可分为静止型、轻型(标准型)、中间型(即血红蛋白H病,HbH病)及重型(即Hb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β地贫又可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

临床表现

静止型或轻型地贫: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但其异常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中间型地贫: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疲乏无力、肝脾肿大以及轻度黄疸,在感冒发热等应激状态或服用一些药物后可诱发急性溶血而加重贫血,甚至发生溶血危象,危及生命。

重型α地贫:胎儿多在孕晚期出现水肿综合征,超声检查提示胎盘厚、胎儿心脏大、胸腔与腹腔积液,可能胎死宫内或出生后死亡。

重型β地贫:患者出生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通常在出生3至6个月后开始出现逐渐加重的贫血,伴有面色苍白、肝脾肿大、黄疸、发育不良等;如果不进行规范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出现地贫特殊面容;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α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特征

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特征

地贫诊断

诊断地贫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来辅助诊断,包括:

血常规检测: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浅染,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增加,血红蛋白含量下降,部分患者可见Heinz小体形成。

骨髓象检查: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红系增生从轻度活跃到显著活跃,轻症患者红系增生多为中、晚期幼红细胞,而重症患者红系增生多为早、中期幼红细胞;此外,骨髓铁染色显示含铁血黄素颗粒显著增多。

血红蛋白电泳: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地贫患者血红蛋白电泳区带特征各不相同:静止型和轻型α地贫患儿电泳结果多为正常,而HbH患儿可检测到HbH条带,HbBart’s患儿可出现大量Hbbart’s,β地贫患儿HbA减少而HbF和HbA2增加。

基因诊断:通过PCR-限制酶切法,PCR-ASO点杂交,反向点杂交以及荧光PCR熔解曲线法等方法均可对地贫基因的缺失及点突变进行检测,明确患儿病因,并有助于指导家长二胎生育。目前,我院临床分子中心已常规开展α地贫基因检测和β地贫医学基因检测,分别可检出3种α地贫基因缺失和3种突变,21种β地贫基因突变,均为中国人群常见突变类型,可有效辅助地贫诊断。

地贫治疗

α和β地贫的轻型患儿,某些中间型患儿(HbH病,β地贫双重杂合子等)无需特殊治疗;当贫血严重或因感染、药物等诱因导致溶血危象时,可进行相应对症处理。而重型患儿在定期输血、脾脏切除和铁螯合剂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还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脐血干细胞移植等疗法治疗。

一般治疗:患儿应注意预防感染,均衡饮食保证营养,适当补充叶酸以避免因造血过度导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避免服用氧化性药物等。

输血疗法:为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常规疗法之一,可减少患儿因贫血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减少贫血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抑制脾亢等。

去铁治疗:长期、反复输血可导致患儿体内铁超负荷,导致铁沉积于心脏、肝脏、脑垂体等器官纤维化,进而引起功能障碍,因此应使用铁螯合剂治疗以去除体内多余的铁。

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目前可根治重型β地贫的有效方法,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基因治疗:近年来,多国研究者已对基因治疗进行探索,但仍面临诸多问题。目前,新型腺病毒基因载体研制,β珠蛋白肽链基因在靶细胞中表达机制日益清楚,预示着通过基因治疗重型β地贫的时机即将到来。

END

文稿来源:临床医学分子中心

审核:临床医学分子中心宣传科

了解更多精彩

扫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cs/186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