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课堂丨血液生理与献血意义,了解ld
2021-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第n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些基础科普:血液生理与献血意义。问题简单,却意义非凡:因为它关系着无偿献血制度建立的客观依据。不管你献不献血,都希望能认真的学一学。下面,献血课堂开讲啦!一、血液生理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种成分组成,前者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些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约占血液总容量的40-50%;后者为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60%。血浆中91-92%是水分,其余8-9%为各种血浆蛋白、化学物质、凝血因子及新陈代谢物质。血液中所有成分都经历着新生、成熟、衰老、死亡的新陈代谢过程。红细胞平均寿命为天,白细胞寿命为9-13天,血小板寿命为8~11天。
血液被人们誉为“生命之河”,具有运输各种物质,调节酸碱平衡,参与免疫及防御功能,并能维持细胞内、外间平衡和起到缓冲作用。因而输血能改善血液动力学,提高携氧功能,维持氧化过程,补充血浆蛋白,维持渗透压,保持血容量,增加营养,改善机体生化功能;纠正凝血机制,达到止血目的;由于其中含有多种抗体,可增加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等。正常人体血液约占体重7-8%,一个50kg体重的人约有血液毫升。一般情况下,这些血液并不是全体参与到血液循环中,约有20-40%贮存于肝、脾、肺和皮下毛细血管中。在人们从事剧烈活动或少量失血时,这些贮备的血液会立即释放出来,参与血液循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血液中主要成分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稳定,主要与骨髓的红细胞增殖有关。正常的红细胞在骨髓中经早、中、晚幼红细胞直到成熟红细胞的连续发育形成为红细胞系统,加外周血的全部红细胞共同组成红细胞实体。红细胞在其-天的生存期中,红细胞在血循环不利的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内运行,胞膜渐次丧失,终将导致血球形变。这时,细胞表面积/容量之比例降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增高,代谢耗竭,预示衰老的到来,最终被网状——巨噬细胞系统所消除而自然衰亡。因此,在正常人体每天约有总数1/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红细胞生成。
红细胞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完成。我国健康成年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万~万个红细胞,女性为万-万个;血红蛋白含量为男性每毫升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13.5-15.7克,女性每毫升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11.3-13.7克;血红蛋白硫酸铜比重为男性1.,女性1.。
血小板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生理性止血。它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正常人体血小板存活期用Cr标记测定为8-11天。正常人体血小板数为-x10^9/L,平均为x10^9/L。二、献血意义1、“献血一袋,救人一命。”这就直接点明了献血的意义。我国有13亿人口,每年临床医疗用血量非常巨大,每年呈2-10%的递增。临床输血无论在战争年代或和平时期都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如外伤性出血、产后大出血、严重烧伤、各种血液病等都需要靠输血来补充、救治。目前,血液还不能用人工制造的血制品完成替代,而临床需求量又很大。因此,医疗急救用血只能采取健康公民献血的方式来获取。献血是以互相帮助为原则,是由健康人献出适量血液,去挽救他人生命的一种高尚行为。第16次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协会理事会上有名理事提出:要组织本国人民积极献血,献血活动是十分符合红十字宗旨的行为。
2、健康人适量献血无损健康。基于血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理,血液本身具有旺盛的新陈代谢能力,即便不献血,正常人体每时每刻都会有一定量的血细胞衰老、死亡。一次献血-毫升,只占全身血总量的5-10%左右,通过机体的自我调节,血容量很快就能得到补充。人体失血后,血浆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在1-2小时内迅速由组织液渗透入血管内,同时,贮存在肝脾内的血液代偿性的释放,也可进行补充调节。一天左右血浆蛋白浓度得到恢复,红细胞在两周左右也得到恢复。
3、提倡无偿献血。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关学者报告了关于输血传播了肝炎的论述,人们开始意识到输血能挽救生命,也能传染疾病。尤其艾滋病的爆发,引起了全世界对输血传播疾病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