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三水孕妇紧急剖宫产诞下ldquo
2020-7-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能治疗好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905531.html
正常婴儿出生时皮肤是红彤彤的,血红蛋白平均为g/L,而她,出生时只有22g/L,全身就像白纸一样。原来,这名宝宝患上了极重度贫血的病症。经过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生的全力抢救这名“极重度贫血”的婴儿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其病因是婴儿“自动输血”给了妈妈。
生死时速通力配合
“白雪公主”转危为安
不久前,梁先生的妻子感觉到胎儿胎动增加,在观察了一天后胎儿的胎动并没有恢复,家人紧急将妻子送到区妇幼保健产科。他的妻子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的产检,没想到胎心监测结果并不理想,医生告诉她,胎儿的状况并不好,建议马上剖腹,胎龄却只有32周。
“胎儿出现宫内窘迫,怀疑胎儿有贫血、宫内缺氧的可能。”区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钟向明说。
训练有素的产科、儿科、麻醉科专家们迅速集结在手术室,为了营救梁先生的妻子和她腹中情况危急的宝宝,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行剖宫术后,只见一个心跳微弱、伴有呻吟样呼吸、全身极度苍白的“白雪公主”出现在大家眼前,急查血常规:红细胞0.63X10^12/L、血红蛋白22g/L,而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血红蛋白为g/L。
出生后转入新生儿科时,孩子肤色如白纸。/医院供图
新生儿科医生立即予行相关检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扩容、紧急申请红细胞输血等处理后,患儿肤色轻红润,复查血常规红细胞3.64X10^12/L,血红蛋白g/L。第二天继续予输血等对症处理,复查血常规红细胞4.50X10^12/L,血红蛋白g/L,基本纠正了贫血,但患儿全身出现了水肿,考虑为低蛋白血症所致水肿。经过补充白蛋白、输浆等对症治疗,患儿水肿消退、血清总蛋白与白蛋白恢复正常,患儿呼吸功能也渐渐恢复,入院第四天,呼吸机也撤离了。
对于这对夫妻来说,可谓是几经艰辛,为第5胎第1产(G5P1),前面4胎均不幸宫内妖折,这次宝宝出生时也处于死亡边缘。“多亏了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全力抢救,是他们让我们这个家庭更变得完整。”梁先生说。
病情稳定撤离呼吸机辅助通气时,孩子恢复血色。/医院供图
为何肤色白如纸?
要警惕胎母输血综合征
众所周知,宝宝在母亲子宫内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能量都是由母亲提供。母亲通过脐带将血液、氧气、各种营养物质输送给宝宝。但在临床上有一种特殊的疾病,能够让宝宝把自己体内的血液,通过胎盘的绒毛间隙返送入母亲体内,这种疾病就叫做“胎母输血综合征”。
宝宝身上没有伤口,前期产检也并未出现异常,怎么宝宝刚出生血红蛋白这么低,宝宝的血去了哪里?其实宝宝的血没有去哪里,都在妈妈身上。
胎母输血综合征(FMH)是一种少见的产科疾病,指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胎儿不同程度的失血贫血及母亲和胎儿溶血性反应的临床症候群。大量输血可造成胎儿严重贫血、宫内缺氧、甚至死胎。简单来说,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宝宝的血进入了母亲的身体内,从而导致宝宝出生就贫血。
胎母输血综合征发病隐匿,发病率仅为1/-1/,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
钟向明介绍,孕中、晚期胎动减少,是胎母输血综合征的早期信号,结合胎心监护异常,血液甲胎蛋白筛查,医生可以早期诊断。而对于准妈妈来说,定期产检,坚持数胎动,一旦发现异样,及时就医最重要。
知多D关于贫血:新生儿与成人不同,在宫内由于相对缺氧,血红蛋白相对较高,刚出生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是g/L,低于g/L为贫血。出生1周内的新生儿血红蛋白~g/L为轻度贫血,~90g/L为中度贫血,89~60g/L为重度贫血、低于60g/L为极重度贫血;而6岁以上儿童与成年人血红蛋白含量是低于g/L(女性低于g/L)为贫血(/~90g/L为轻度贫血,89~60g/L为中度贫血,59~30g/L为重度贫血、低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主要是携氧的作用,如果人体出现贫血,机体代偿不能满足人体供氧的需要,就会出现皮肤、粘膜苍白、气促、心率增快和低血压;慢性贫血除有苍白,还会有,肝脾可肿大,部分患儿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
关于低蛋白血症:正常人体血清中总蛋白在35到45g/L,如果白蛋白低于35g/L,称为低蛋白血症,会出现水肿,特别是双下肢明显,压之凹陷,称之为凹陷性水肿。新生儿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就会出体位性水肿。该患儿出生时血清总蛋白只有28.8g/L
白蛋白20.4g/L,所以出生会逐渐出现全身水肿。
关于早产儿:医学上将胎龄不足37周分娩出来的宝宝称为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各脏器不成熟,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医学上常常将早产儿出生后需要经过呼吸关、感染关、出血关、体温关、喂养关、黄疸关等并发症可能,由于其过程艰辛及漫长,固戏称之为过五关、斩六将,经过预防与处理,最后才能顺利出院。
文
佛山日报记者吴昱萱通讯员刘新萍
编辑
官文婷
好文!必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