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血常规化验单健康1
2021-3-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读书、艺术、生活、烹饪、语言……分享每个人的知识与感想,大人们的游戏课堂学而微型课堂
如何阅读血常规报告单
最近全家都在生病,修养之余,在网上查找了一些阅读血常规化验单的方法,总结下来,供大家一起探讨。简单的来说,血液细胞(不包括组织液)由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因此读血象报告时,分这三类来看就比较简单了。
C-反应蛋白(CRP)
人类C反应蛋白(C-ractivprotin,CRP)是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CRP可以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1正常参考值10 ㎎╱L
2临床意义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风湿活动、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CRP在4~6h后可迅速增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且不受其它急性相指标(如血压、呼吸、心率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受常用的抗炎药物或免疫抑制药物的直接影响。故可作为急性炎症、组织损伤程度及治疗效果观察的首选指标之一。CRP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一旦发生炎症,CRP水平即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大都正常。恶性肿瘤患者CRP大都升高。如CRP与AFP的联合检测,可用于肝癌与肝脏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CRP测定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积极意义。手术前CRP上升,手术后则下降,且其反应不受放疗、化疗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有助于临床估价肿瘤的进程。
白细胞计数(WBC)
血常规化验单里面一大堆啥啥细胞的,原来大部分都是白细胞啊!!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故称为粒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具有细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白细胞分类(DC)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0.3~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E0.~0.05(0.5%-5%)嗜碱性粒细胞B0.00~0.01(0~1%)淋巴细胞L0.20~0.40(20%-40%)单核细胞M0.03~0.08(3%-8%)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1正常参考值成人:4~10×10的9次方/L(-/mm3)。新生儿:15~20×10的9次方/L(-/mm3)。
2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白细胞分类的值,均应与白细胞检查值相互配合: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偏高: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中性粒细胞偏低: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可能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嗜酸性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过多: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可能有过敏、寄生虫感染、各种皮肤病、恶性肿瘤或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这类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时其数量明显增加,如感染裂体吸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嗜碱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过多:嗜碱性粒细胞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可能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可能在急性细菌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感染滤过性病毒或结核菌。
淋巴细胞减少:可能有免疫缺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而在急性感染症的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加时,淋巴细胞百分比会相对减少。
(注意这5个说的都是可能,不是说那一项高低了就有问题,往往都是几项同时高低才是有问题。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值往往是相对的,一项增高,另一项降低,反之亦然 白细胞分类的值,均应与白细胞检查值相互配合: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红细胞会生成于骨髓之内,开始在白细胞内生长。红细胞老化后,易导致血管堵塞,所以会自动返回骨髓深处,由白细胞负责销毁;或是在经过肝脏时,被枯否细胞分解成为胆汁。贫血或失血时都会影响红细胞数目。高值时可能患红细胞增多症;低值时可能为贫血。
1正常参考值男:4.0~5.5×10的12次方/L(万-万个/mm3)。
女:3.5~5.0×10的12次方/L(万-万个/mm3)。
新生儿:6.0~7.0×10的12次方/L(万-万个/mm3)。
2临床意义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
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红蛋白测定(Hb)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运送氧气的物质,以提供体内所必须的氧。女性受月经和怀孕的影响,血红蛋白普遍比男性低,所以女性较易贫血。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可能为低血色素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一般而言,血红蛋白在10g/dl以下的男、女属严重贫血,若比正常值低1—2g/dl并无大碍。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可能为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压积(HCT)
乃指红细胞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更能正确地了解贫血的程度。高值时可能有脱水症或红细胞增多症;低值时则可能有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代表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高值时表示红细胞过大,见于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贫血、巨红细胞症、长期口腹避孕药、停经妇女及老人;低值时表示红细胞较小,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型贫血以及慢性疾病造成的贫血。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代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平均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代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平均值,做为对血红蛋白检验值的佐证。除了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外,MCHC不大于36;MCHC降低则见于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型贫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当红细胞大小相差较大时,RDW会上升,可做为诊断贫血的参考。血小板计数(PLT)
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
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1正常参考值正常人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为(~)×10”/升,l/3的血小板平时贮存在脾脏中。
2临床意义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寿命平均为7~14天,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就会成群结队地在数秒钟内奋不顾身扑上去封闭伤口以止血。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质——钙离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损的血管壁上聚集成团,形成血栓,堵塞破损的伤口和血管,血小板还能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止血。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高值:时可能与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脏切除、慢性感染症或急性感染恢复期有关。
血小板值过低:时可能有出血倾向、凝血情形不良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
奇门遁甲基本常识 注: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