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思路窦心灵PPT
2021-3-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概念:全血细胞减少症(pancytopenla,PCP)是指外周血象中血液的3种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它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累及骨髓造血或外周血液成分所致。即白细胞4.0×/L,血小板×/L,男性的红细胞4.0×/L、血红蛋白g/L,女性的红细胞3.5×/L、血红蛋白g/L。
一.发病机制和病因
全血细胞减少症不是一个独立疾病,它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在某一侧面的共同表现。了解PCP的病因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引起PCP的机制,目前认为可能有下述几种。
(一)血液系统疾病
1.造血干细胞先天不足或后天受损见于先天性的范可尼综合征,后天受损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于放射线照射、药物及化学因素和病毒感染等)。
2.血细胞破坏过多1/2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3.病态成分在骨髓中的浸润病态成分浸润骨髓,正常造血干细胞不能增殖、分化,而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常见的疾病如非白血性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1/3~1/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骨髓浸润的淋巴瘤,转移癌,1/3的骨髓纤维化。
4.严重造血原料不足见于1/3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和5%~10%的缺铁性贫血。
(二)非血液系统疾病
常为多因素引起,可见于:
1.感染性疾病如伤寒、粟粒性结核、杆菌败血症、少数病毒感染、艾滋病,其机制可能与病原菌毒物抑制骨髓造血、引起血细胞破坏有关。
2.结缔组织病15%左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机制是免疫性血细胞破坏。
3.脾功能亢进
4.急、慢性肝病肝硬化、丙型肝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肝炎病毒抑制造血、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有关。
5.恶性实体瘤与营养不良、免疫因素、毒性物质抑制造血、骨髓转移有关。
6.化疗、放疗后骨髓抑制
二、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发生率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约40多个,根据国内多数资料的统计,血液病占全血细胞减少病因的80%,非血液病占20%。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居首位,占50%;其他依次是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CMD型(约10%~1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约10%)、巨幼细胞性贫血(约5%)。非血液病中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占5%),其次为脾功能亢进(约占3%),不明原因占5%。
三.全血细胞减少病因的诊断步骤
(一)根据临床上感染、出血、贫血三大症状及血象检查判断全血细胞减少的存在。
(二)全血细胞减少病因的确定
1.仔细观察红细胞形态若红细胞平均体积(MCV)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34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L,属于大细胞性贫血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应注意巨幼细胞性贫血,进一步检测叶酸、维生素B12的浓度,若有减低,则可诊断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若MCV80fl,MCH27pg,MCHCg/L,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进一步检测血清铁蛋白及骨髓铁染色,上述检查有减低,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注意白细胞的分类若外周血涂片发现幼稚细胞,需做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原始细胞大于20%,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根据细胞形态及细胞化学染色,进一步确定白血病的类型。
3.重视骨髓穿刺检查对于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人,骨髓检查若发现成堆癌细胞,诊断为转移癌,进一步找原发肿瘤病灶。若出现异常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结合临床可诊断为恶性组织细胞病。若出现2%以上的吞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晚幼红细胞等的噬血细胞,结合临床可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粒系、红系、巨核系三系病态造血,可考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中出现骨髓瘤细胞,可考虑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若出现淋巴瘤细胞,可诊断为淋巴瘤。若出现多毛细胞,结合ACP染色和免疫表型可诊断为多毛细胞白血病。
4.骨髓活检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人,若多次骨髓取材欠佳,需进一步做骨髓活检,若出现纤维组织增生,考虑骨髓纤维化。若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可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若显示造血细胞空间定位紊乱或出现ALIP现象,则考虑MDS。
5.蔗糖溶血试验及酸溶血试验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人,若临床上出现黄疸、酱油色尿,具有溶血性贫血的依据(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系增生活跃),检查蔗糖溶血试验及酸溶血试验阳性,可诊断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6.抗核抗体谱对于有发热、关节痛、多器官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人,需行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查,若呈阳性,可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四、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诊断
7.其他
若有肝硬化病史、脾大,又有全血细胞减少,考虑有脾功能亢进。若病人发热、表情淡漠、肝脾肿大,又有全血细胞减少,需进一步做肥达试验、血或骨髓培养,若能发现伤寒杆菌,可诊断为伤寒。若病人发热,又有全血细胞减少,需做有关结核病的检查,甚至试验性抗结核治疗,若有关检查阳性或治疗有效,则可考虑结核病的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AA
本病为不同原因(化学、物理、生物或原因不明)所致的骨髓干细胞增殖与分化障碍和造血微环境损伤。造血组织被脂肪所代替,外周血象示全血细胞减少。根据能否找到病因,本病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本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特点为全血细胞减少,可见到贫血、出血及易感染等表现。体格检查可见皮肤、结膜苍白和出血,黄疸,无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示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低,外周血象无幼粒及幼红细胞。骨髓象急性型时可见增生重度减低,慢性型则不同部位骨髓增生情况可不同,髂骨(骨髓)有核细胞多增生低下而胸骨、棘突多呈灶性增生。两型骨髓均可见非造血细胞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外铁明显增高,具有上述各点且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如PNH等,即可诊断为再障。
网状细胞
是一组不典型的骨髓固定细胞,常被细胞间质粘合在一起而不易抽出。胞体较大,大小不一,直径15-35微米。形态不规则,常呈无定形,呈撕裂状或云雾状。胞浆丰富,常有大量网状纤维伸出,构成网状,网眼中可有其他细胞。核圆或椭圆,位于中央或偏位。染色质呈网状结构,排列较均匀,常有1-2个清晰的蓝色核仁。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骨髓片中较易见。
1-1组织嗜碱细胞
1-2网状细胞
1-3骨髓小粒
2.非白血性急性白血病
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象示贫血、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分类计数时未见幼稚细胞,单靠症状、体征和血象很难明确诊断。骨髓检查可见原始细胞明显增生,原始细胞20%,红系与巨核细胞系受抑,从骨髓所见可明确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2-1外周血
2-2骨髓
2-3POX染色
2-4CE染色
3急性低增生性白血病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进展缓慢,脏器一般多不肿大,外周血可见全血细胞减少,未见或仅见少量原始细胞。骨髓增生减低,故易与再障相混淆;但骨髓检查示原始细胞20%,此点可与再障鉴别。多部位骨穿并行骨髓细胞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
3-1骨髓
3-2骨髓
4.多毛细胞白血病
2/3毛细胞白血病患者表现为PCP,该病常表现为孤立性脾肿大,外周血和骨髓中数量不等的毛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单抗检查多为B细胞标志。
多毛淋巴细胞
大小同大淋巴细胞。胞浆丰富,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清,呈破损的多毛样或微绒毛样外观,有的呈伪足状,无颗粒,偶见小空泡。核圆或卵圆形,有时有凹陷或轻度折迭,核膜清楚,偏位。核染质细颗粒状或细网状,比原粒为粗,核仁1-2个。常见多毛细胞白血病。
本病为后天获得性红细胞膜异常,即对补体溶血作用异常敏感所致的持续性血管内溶血,在体液偏酸时最为明显,如睡眠时。临床上有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尿、皮肤粘膜苍白、巩膜黄染,发作期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肝脾肿大。本病不仅累及红细胞,也可同时累及白细胞和血小板,使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此种患者血红蛋白尿发作轻重、频度等各病例之间很不相同,其临床表现亦不同,如频发组多只为贫血,而不发作组多呈全血细胞减少且不伴黄疸等。诱发溶血的常见原因是感染、手术、精神紧张、输血、过度劳累,服用酸性药物或食物等。临床上除有贫血、血红蛋白尿等症状外,部分患者可因血小板减少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等,国内患者出现血栓的少见。本病男性多见,20~40岁多见。
本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关系密切,可互相转化或并存,此时称为AA-PNH综合征,但详细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实验室检查示:贫血程度不等,视血红蛋白尿发作频度而定。网织红细胞在溶血频发组升高明显,而不发作组仅稍高或正常。白细胞计数半数低于正常,血小板计数大多低于正常,全血细胞减少者约占半数。骨髓象在溶血频发组增生明显活跃,不发作组多增生低下,细胞内外铁可正常或下降。PNH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减低,是本病与再障的鉴别点之一。
由于患者体内部分红细胞对补体敏感,酸溶血试验、蔗糖水实验可呈阳性。诊断:根据典型血管内溶血的表现,诊断并不困难,然而对不发作的患者往往不能及时诊断。最方便的过筛实验是蔗糖水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是本病的一个非特异性线索,如过筛实验阳性可再做酸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及CD55、CD59进一步确诊。
4-1外周血
4-2骨髓
张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