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你居然不知道糖化血红蛋白

2020-7-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殷智晔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通过参与了多次的社区义诊活动,我发现:很多血糖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只知道要监测血糖(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大家都忽视甚至不了解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意义又有哪些?

一、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血红蛋白可以发生不可逆的结合,糖化血红蛋白就是指被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人体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3个月,在红细胞死亡前,其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二、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区别

目前,临床上评估和监测糖尿病的指标有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有何差别呢?

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可以饮水)、早餐前的血糖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指的是进餐后2个小时的血糖水平。

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都是“瞬间血糖”,容易受进食及糖代谢相关因素的影响,数值不稳定,不能反映整体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和血糖代谢的总体情况,其测定结果不受患者抽血时是否空腹、抽血时间、胰岛素使用情况、饮食、运动、情绪变化以及应激等因素影响,是评估糖尿病病情控制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是国际糖尿病联盟明确规定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

三、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长期稳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临床意义:

1、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

2、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3、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检查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

4、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能很好地反映较长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

5、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

四、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

HbA1c水平

适应人群

6.0%

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无须降糖药物干预者;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

6.5%

65岁,无糖尿病并发症及严重伴发疾病;糖尿病计划妊娠

7.0%

15年;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

≤7.5%

已有心血管疾病者或心血管病极高危者

8.0%

≥65岁,预期生存期5~15年

9.0%

≥65岁,或患恶性肿瘤,预期生存期5年;低血糖高危人群;执行治疗方案困难者,如精神或智力或视力障碍:医疗等条件太差

五、多久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的HbA1c检查。

●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应每三个月检查一次HbA1c。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应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检查。

年5月29日下午14:30在内分泌科门诊进行免费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活动,欢迎广大血糖增高人群来诊。

-/

科室介绍

内分泌科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科特色。在医、教、研、护各个方面均有明显的进步。年和年,医院评为院级先进科室。病房床位26张,医护人员20余人。其中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1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4人。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是科室工作的重点。

糖尿病诊治方面:

1.引进胰岛素泵、动态血糖仪,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的完美结合,快速平稳调糖;

2.红外线治疗仪: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及骨骼肌张力,疗效确切,效果显著;

3.四肢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踝肱指数(ABI),诊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95%,特异性99%。无创、早期筛查出糖尿病下肢病变的高危人群;

4.药物治疗方面,应用降糖新药GLP-1受体激动剂及DPP-IV抑制剂,SGLT2抑制剂,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制定个体化的降糖方案,预防糖尿病各类并发症;

5.开展胰岛功能的测定及解读,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的检测提高糖尿病的分型诊断率,精确制定降糖方案;

6.慢病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针对不同人群定期举办慢病防治知识讲座,并提供合理的医学帮助,进一步提高我院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降低住院日,降低危重患者死亡率,延缓远期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其他方面:

1.开展甲状腺功能和各种甲状腺抗体测定,满足甲状腺疾病的诊治要求;

2.开展皮质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素水平检测以及一系列的内分泌功能试验项目;

3.肩负营养治疗工作,与食堂合作开展膳食配餐工作,取得了临床效果,得到了患者认可。

投稿

内分泌科殷智晔

编辑

医疗发展部郭旭光

校对

医疗发展部连萌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by/17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