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超声分享84意外的发现
2021-4-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胃肠超声学组分享
—意外的发现
作者:马文琦姜珏张伟单位:西安医院
简要病史:患者,男性,35岁,因“大便不成形1月”之主诉入院。外院全结肠镜检查“密集隆起性改变,息肉病?PJ综合征?”,病理检查提示(升结肠近肝曲)管状腺瘤。患者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粘液血便,为求进一步检查入院。
患者平素健康状况一般,否认肝炎、结核或其他传染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无肿瘤家族史。
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均无常发现。
专科查体:腹部平坦,全腹柔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4次/分。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浓度99g/L;
粪便分析:隐血阳性;
尿液、生化全套、男性肿瘤标志物全套、凝血七项未见明显异常。
肠镜检查:
(外院)全结肠弥漫隆起性改变,息肉病?PJ综合征?
(外院)病理检查:(升结肠近肝曲)管状腺瘤
腹部平扫CT检查:
上腹部CT平扫未见异常。
下腹腔内结构清晰,下腹部可见团块状软组织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周围可见渗出,与回肠分界不清;肠袢分布规整,肠管未见明显扩张及受压征象,下腹腔未见明显积液,所扫查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提示]:下腹部肿块,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建议进一步检查
增强CT:
回肠远端区域团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周围见脂肪间隙内片絮状稍高密度影及小结节影。
[提示]:回肠远段区域片团状软组织影伴周围渗出及多发增大淋巴结,炎性病变可能
常规超声:
经腹部超声显示右下腹可见一低回声实性肿块,大小5.1x2.4cm,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CDFI:其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
超声造影检查:
经静脉团注造影剂,于动脉期可见造影剂从团块边缘等增强,边界较二维增大,形态欠规则,无明显包膜,内部实性成分呈弱增强,并可见不规则的无增强区。
诊断考虑:回肠实性占位,建议穿刺活检明确性质
穿刺病理:
肉眼所见:灰白色组织两条,长0.8-1.0cm,直径0.1cm。
镜下所见:胶原纤维增生、玻变,并见梭形细胞成分,提示纤维源性病变。
至此患者初步诊断明确,患者转入外科进行手术。
术后病理:
大体所见:小肠系膜肿块:肠管一段,小肠长33cm,直径2cm,盲肠长20cm,直径2.5cm,小肠系膜可见一肿物,10x4x3cm,切面灰白色、质硬,结肠粘膜面布满直径0.5-1.0cm的息肉样突起,回盲部见阑尾一条,长5.0cm,直径0.5cm.
病理诊断:小肠系膜纤维瘤病,周围淋巴结示反应性增生,两切缘未见明显异常。免疫:Vim(+)、CD34血管(+)、Ki67(+)3%.
讨论:
肠系膜纤维瘤病(mesentericfibromatosis,MF)为原发于肠系膜的罕见疾病,属腹内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一种,是一类纤维母细胞克隆性增生性病变,以浸润性生长和易局部复发为特征,但不转移。年Stout首次提出,该病多为散在发病,最常见发病部位是小肠系膜,也可位于胃、结肠韧带、大网膜等。发病率不足百万分之一,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其发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造成结缔组织的生长调节失控有关。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持续时间长,常在肿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或出现并发症(如腹痛、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或急腹症等)。
MF分为3类:①病因不明,比较罕见,又被称为自发性肠系膜纤维瘤病;②合并有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即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③有手术、创伤等病史。本例发生于小肠系膜,患者合并有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无手术及外伤史,应属MF的第二类。
病理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常需加做免疫组化鉴别。肉眼观多为巨大的实性肿块,形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常不伴包膜。质韧,切面粗糙,多呈灰白色或灰红色,很少有内部坏死、出血,可能与其生长缓慢有关,肿瘤常呈爪状浸润入肠管肌层。其镜下细胞学表现有其特征性,免疫组化β—catenin蛋白可作为其与胃肠道问质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瘤等的鉴别诊断。
MF病理组织学及局部侵袭生长特点可表现在影像学上。CT平扫显示为体积较大的单发软组织密度影,比肌肉密度略低,多介于20~40HU,因为组成肿物的成分比例不同,能表现为稍低、等密度及混杂的不均匀密度,极少出现钙化。其部位可发生于腹腔或腹膜后,与邻近的正常组织分界不是很清楚。有时伴发感染可见囊腔,大都位于瘤体外周,瘤体内多发囊变极为罕见。产生腹水,而且无淋巴结肿大。CT强化特点为延迟期的强化明显。动脉期可见轻度强化,静脉期可表现轻中度强化。这种延迟强化的表现提示对比剂进入病灶缓慢,考虑与肿物内黏液样变性,间质胶原纤维的增生和小血管的增生,导致强化峰值延长有关。与病理对照显示,CT强化较弱区域对应不同程度黏液变性和胶原增生,而强化较好区域间质内血管较为丰富。本病例中增强CT未观察到强化,而超声造影显示MF内部不均匀不同强度的增强,对应不同程度黏液变性和胶原增生。
MF须与胃肠道间质瘤、肠系膜转移癌、腹腔淋巴、小肠类癌等相鉴别。胃肠道间质瘤的好发年龄为中老年,40岁以前少见,肿瘤也可以较大,但当肿瘤直径5cm时常呈分叶状,肿瘤内常见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局部小肠常表现为肠腔扩张,且肿瘤常与肠腔相通,肿块内气体积聚,还可有肠系膜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据此可与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相鉴别;但当间质瘤上述特征不明显时,在术前二者往往难以鉴别。
腹部CT、超声等检查虽具有一定意义,有时可鉴别其他腹腔肿瘤,但很难在术前对其定性,尤其易与胃肠道间质瘤混淆,多用于术前定位指导手术,常因肿物性质不明确需行剖腹探查术治疗,最终诊断需术后病理确定。在病变的定位和周围组织的观察中,CT优于超声,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明确诊断、后期手术方式选择非常重要。
国际上目前对此疾病尚无明确的诊疗规范,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国内外也有报道应用化疗、激素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治愈的病例,但多为散发,未达成共识,仍需多中心研究及长期随访。术后总体来说预后良好,但合并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Gardner综合征)的患者复发率明显较高。
参考文献:
[1]张洁,贺文,马大庆,吴晓华,李培新,郑飞.多层螺旋CT诊断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6(09):-.
[2]张全超.肠系膜纤维瘤手术切除病例1例[D].河北医科大学,.
[3]杨红兵,刘小琨,温从香,雷雨嫣,王艳,赵小虎.MSCT在小肠肿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5(01):48-52.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