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一例流行性出血热

2021-3-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

一例流行性出血热

医院

血常规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它对许多疾病的筛查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千万不要小瞧了这项最基础的检查项目。近日结合我科新开展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一例流行性出血热与大家分享。

案例经过

21日早交接班时,夜班老师交待一细胞形态学,血小板少,镜下未见到聚集,与仪器检验结果相符,留下形态学未报告。结果如下:

初看化验结果仅仅是感觉不对,临床诊断感染性休克,白细胞升高,但CRP(C反应蛋白)不高,血红蛋白异常升高,血小板却异常减低,只是那么一晃,并未太在意,但在外周血形态学发现问题,如图:

怎么这么多衰老退化粒细胞,并可见少量幼稚粒细胞出现,难道是推片问题?所推四张片子并无太大差异。是不是什么特殊的细胞,立即联系李媛媛主任,李主任看过片子就开始调出该患者所有检验结果,发现病人结果均异常,唯独未送检尿液常规,当时李主任就提出疑问,难道是病人少尿或者无尿?当下问题立刻联系临床。确定病人无尿,临床也正发愁,此为刚入院患者,尚未经特殊治疗,但凝血功能异常(见图),病人处于感染性休克。结合患者肾功能异常及临床表现,李主任提出实验室检查考虑出血热,立即联系临床,需要进一步请传染病专家会诊,做汉坦病毒相关检测。

案例分析

患者经外院相关病毒性检测,报告如下:

病原学检测结果得到印证,临床对于检验科给予的及时的诊断方向,表示感谢:

当日该患者医院救治。

出血热简介

流行性出血热(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我国为重疫区。人群普遍易感,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感染发病罕见。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在第三日逐渐升高可达15-30×/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L。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多,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4-5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2、血红蛋白在发热后期和低血压期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而明显升高。

3、血小板从第二日开始减少,全病程均匀不同程度降低。

临床表现: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期经过。

预后:近年来通过早诊断和早治疗,病死率已由10%降为3%-5%。

总结与体会

血常规检查是最基础、最普及的检测项目。当结果异常时结合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重视阅片复检,对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检验离不开临床,临床也需要检验,我们只有不断加强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彼此工作需求,才能更好开展临床检验工作,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供稿

检验科赵贺红

责任编辑

孙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zl/19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