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名词解释

2020-9-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作者:Lion1.诊断灵敏度:指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其数学式为所有病人中获取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2.诊断特异性:指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其数学史为所有非病人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3.血细胞比容(HCT):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男:40~50%女37~48%临床意义HCT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可据此对贫血程度进行判断。4.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作为单位。计算公式为:MCV=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HCT*10^15/RBC*10^12fl正常范围80~fl书上页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是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作为单位。计算公式为: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HB*10^12/RBC*10^12pg正常范围27~34pg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以g/l表示。计算公式为: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HB/HCTg/l正常范围~g/l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反应等。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8.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9.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病因主要有:感染及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出血溶血等。10.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染色后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A.功能: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观察指标、作为病情的观察指标。B.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剂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C.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常见于再障。在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等)时,骨髓中异常细胞大量浸润,使红细胞增生受到抑制,网织红细胞也减少。11.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系统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系体内免疫发生异常,产生自身抗体或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1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为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在睡眠时加重,可伴发作性血红蛋白尿和全血细胞减少症。蔗糖溶血实验为粗师实验,酸化实验为确诊实验。14.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成熟障碍,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则受抑制。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症状。15.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其血液的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系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16.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17.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至。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8.凝血时间CT:静脉血放入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称为凝血时间。是反映凝血因子Ⅻ被负电荷物质(玻璃)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即反映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过程。正常为4~12min。CT延长见于血友病、严重肝病和DIC。(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19.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钙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见于血友病、严重肝病和DIC。用于血友病甲乙的筛选、DIC的诊断、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can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正常为31~43s与正常长10s以上为异常。20.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它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正常范围是11~13s,与正常长3s以上为异常。PT延长见于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遗传性因子Ⅶ缺乏。PT是监测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的首选指标。21.凝血酶时间TT: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T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血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增高、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22.D-二聚体定性试验: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如果血浆中存在D-二聚体,抗D-二聚体抗体则会产生抗体抗原反应,发生凝集现象。该试验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的重要试验。原发性纤溶为阴性,继发性纤溶为阳性。23.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定性试验FDPs:于受检血浆中加入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抗体包被的乳胶颗粒悬液,若血液中FDPs浓度超过或等于5ug/ml,凝乳颗粒发生凝集。阳性或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DIC、肿瘤等)24.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出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25.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一、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正常,常见于晚期肝硬化和营养不良;二、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衰;三、淋巴管堵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堵塞。26.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等各种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主要原因有:感染性疾病、外伤、化学性刺激。27.粪便隐血: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28.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液体量。29.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在严格控制饮食条件和肌肉活动相对稳定的情况,血Cr的生产量和尿的排出量较恒定,且肌酐大部分从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排泌量很少,所以Ccr是较早反映GFR的敏感指标。正常范围是80~ml/minCcr减少见于各种程度的肾小球损伤(肾衰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30.A/G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白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增高均可引起A/G倒置,见于严重肝功能损害及M蛋白血症,如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31.胆汁酸BA:在肝中由胆固醇合成,随胆汁分泌入肠道,经肠道细胞分解后由小肠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被肝细胞摄取,少量进入血液循环,因此胆汁酸测定能反映肝细胞合成、摄取及分泌功能,并与胆道排泄功能有关。它对肝胆系统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其他指标。增高见于肝细胞损害、胆道梗阻、门脉分流。32.甲胎蛋白AFP:为胎儿肝和卵黄囊产生,正常成人血中含量甚微,一般低于25ug/L。甲胎蛋白是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标志,原发性肝癌时AFPug/L,持续一个月以上。急慢性肝炎亦可升高,但通常小于.岩藻糖苷酶AFU:存在于人体组织的细胞溶酶体中,肝癌时显著增高,常与AFP一起作为肝癌的检查项目。3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与AST在肝细胞中均有分布,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内的ALTAST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两者含量升高。正常值:ALT10~40U/LAST10~40U/LALT/AST=1临床意义:A.急性病毒性肝炎,两者都上升,但ALTAST.B.慢性病毒性肝炎,两者都轻度上升或正常,ALTAST,如ASTALT,则说明进入活动期C.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者正常,但ASTALT。34.碱性磷酸酶ALP:其能在碱性环境中内水解磷酸酯产生磷酸。血清中游离的ALP多数来源于肝脏和骨骼,因此可以作为肝病的检查指标之一。正常人范围为40~U/L临床意义:A.各种肝胆系统疾病堵塞性疾病B.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C.骨骼系统疾病,佝偻病、骨折、肿瘤等。35.r-谷氨酰转移酶GGT或r-G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中GGT升高。男11~50U/L女7~32U/L。肝癌时,GGT升高,阳性率达95%以上;堵塞性黄疸时,GGT的增高与黄疸有关;酒精性肝炎时,GGT升高,较为敏感。36.肝硬化的几个相关检查项目及其定义:A单胺氧化酶MAO:可加速胶原纤维的交联,常用于测定肝脏纤维化程度,80%肝硬化病人MAO活性增高。B脯氨酰羟化酶PH:是胶原纤维合成酶,当肝脏胶原纤维合成亢进时,血中PH增高。C层黏连蛋白LN:胞外基质中的一种重要的非胶原性糖蛋白,与肝纤维化呈动态正相关。D透明质酸HA:肝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肝硬化晚期显著升高。37.T细胞花结形成实验ERFT:T细胞表面有特异性绵羊红细胞E受体,可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花结样细胞,称为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该实验主要用于检测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正常值为64.4+-6.7%临床意义:降低见于免疫缺陷病,如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某些病毒感染等;升高见于甲亢、SLE活动期、器官移植排斥。38.癌胚抗原CEA:是一种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为广谱性肿瘤标志物,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但器官特异性低。升高主要见于消化系统癌症和乳腺癌、肺癌。39.TORCH试验:为妇产科产前的常规检查项目,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11型的病原抗体检测。40.类风湿因子RF:是变性l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主要为lgM型。类风湿疾病时,RF的阳性率高达70~90%,其他自身免疫病也见阳性,故特异性不高。4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别检测FPG(空腹血糖)口服75g葡萄糖后0.5h、1h、2h、3h的血糖和尿糖。正常人血糖暂时增高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至空腹水平,为耐糖现象。OGT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功能,是糖尿病和低血糖症的重要诊断性试验。42.心梗的几个检查项目及其定义:A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中,正常范围男38~U/L女26~U/L,心肌梗死时CK明显升高。B乳酸脱氢酶LDH:一种糖酵解酶,广泛存在全身组织,有较高灵敏度但特异性较差,用于检查心梗、肝炎和恶性肿瘤。C心肌钙蛋白T(cTnT):其浓度变化对诊断心肌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20.2ug/L为临界值,确诊心梗死。D肌红蛋白Mb:当心肌或骨骼肌损伤时,血中的Mb水平增高,可用于诊断心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zl/18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