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求实节选医案17花费万元的复杂病
2021-1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总第期青岛昊鸿祥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中医求实》节选
医案17:花费万元的复杂病医案
蔡某,女,67岁,从年前得病开始出现,心慌,浑身无力,胸闷咳嗽,咳嗽需要趴着睡,才能缓解点,并影响到睡眠不好。胃觉得堵得慌,几乎吃不下东西,平时胃怕吃冷的,越吃热的胃越舒服,眼睛看不清东西,看人和东西都是“花里胡哨“的模糊。
西医诊断胃下垂,前段时间有过口苦的现象,目前还有口干,还有痔疮,脉细数,舌淡苔白。患者体形原本就很瘦,因为年前患病后,胃吃不下东西,体重掉了很多,胳膊伸出来真的有种骨瘦如柴的感觉,但患者说话气力尚可并很健谈。
分析思路:
女,67岁-----年高体弱,阳气偏虚,用药慎单用重用攻伐药。
从年前得病开始出现,心慌---心阳气不足。
浑身无力-----元气虚。
胸闷----肺气不足或胸阳不振。
咳嗽----体虚又久病,多为虚证。
咳嗽需要趴着睡,才能缓解点---虚证喜按喜压,实证惧按惧压。
并影响到睡眠不好----病症影响出的伴随症。
胃觉得堵得慌,几乎吃不下东西----脾胃虚弱则不运化而堵。
平时胃怕吃冷的,越吃热的胃越舒服----胃寒。
眼睛看不清东西,看人和东西都是“花里胡哨“的模糊----元气不足,不能上养于目。
西医诊断胃下垂-----气虚则垂。
前段时间有过口苦的现象,目前还有口干----肝胆有郁,少阳病症。
还有痔疮----瘀血痰凝。
脉细数---阴虚而有浮热。
舌淡苔白---阳气虚的舌苔。
患者体形原本就很瘦,因为年前患病后,胃吃不下东西,体重掉了很多,胳膊伸出来真的有种骨瘦如柴的感觉—脾主肉,脾胃虚弱则肉减而瘦。
但患者说话气力尚可并很健谈---神有余而形不足。
治疗方案:先治主症,逐步治疗。
主证:心慌胸闷,浑身无力,咳嗽,胃堵。
辨证思路:元气亏虚,心阳不足,胃寒上逆,浊饮不降。
治则:大补元气温补心阳散寒降逆化饮养胃
方药如下:
生黄芪80克蒸附子30克杏仁10克桂枝30克炒白芍30克炒枳实10克栀子15克淡豆豉30克厚朴10克炙甘草15克生姜丝50克大枣12枚去核水煮服用一天一副,连服三副。
医嘱:半空腹服用,有利降胃气,喝完药后,静卧两小时,以便补气升阳药从内往外透出来。
患者问:“村子里的医生让输血,可不可以输血?“
我答:“输血一般适合体内健康,突然外伤大出血,自身血液不够用的情况下,你这个病是体内原因造成的气不足而不能生血,化血,要调整体内的病因,才是正确的治疗思路。“患者信服而去。
患者复诊时说:“吃第一副药,心慌就停止了,胃也不堵,能吃饭了,今天还吃了一大碗猪血汤----睡觉呼呼的,浑身也有气力了,而且痔疮,眼花也有好转。三副药才66元,以前花的那一万多,太不值了。“
正是:
患病两月费万金点滴吃药要输血
补气温阳调胃气方药相符祛病易
本医案的经验总结
本患者我是以生黄芪补元气治浑身无力,附子桂枝温心阳治心慌和胃寒,桂枝加杏仁厚朴治咳嗽,栀子豆豉汤,理胃清郁,加炒枳实助理气,同时有小建中汤之义。
医案4:祝俊波医生应用青龙虎啸汤
患者:董某某,男性,67岁,主诉:近来咳喘加重半月,服西药无明显效果而来就诊。
辩证分析:
67岁(经言:人过四十气阴自半,这句话实际上是指人过了四五十岁阳气虚弱对于人体津液调节功能也下降了!)
患者面色黄黯,面部轻微浮肿(阳虚水饮之象)。
唇色暗(久病多淤)。
舌苔白腻舌质淡红(阳虚)。
患者刚坐下那会儿说话气不能接,必须坐五六分钟才可以不那么断续说话!(气虚非常明显,前人说言喘皆耗气)!
脉象:寸脉稍微浮尺沉无力(久病及肾,肾不纳气)。
患者这次病情加重是因为玉米机脱粒灰尘刺激而加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本来就气虚阳弱,再加外邪刺激只会更重)。
患者咳吐粘稠痰,咳吐费力(气弱不行津,郁而化热)。
自觉胸部满闷,精神不振。饮食睡眠尚可,大便稍微干费力,小便一夜两三次(阳气不足之象)。
平时不喜欢喝茶(体内水饮多)。
辩证:阳虚水饮不化,遵医圣之教,当温肾通阳化饮,融温清攻补升通涩为一方。觉得在周老师的青龙虎啸汤的基础上略为加味,最合适不过了。
方药:麻黄20克桂枝20克干姜20克白芍20克清半夏20克炙甘草20克细辛20克五味子20克杏仁20克乌梅20克厚朴20克云苓20克枳实20克白术20克制附片40克龙骨40克牡蛎40克葶苈子40克蜂房40克大枣12个切开,生姜60克切碎生石膏克黄芪90克
水煎服。
医嘱:先喝几口看看有啥不舒服的没有?以观疗效,如果没啥不舒服的继续服用!
病人只拿了一副中药,过了两天来复诊说:“那么大剂量的中药,还是第一次服用,效果很好!一副药吃了两天,所以才来复诊。”一共吃了九副中药,病人症状完全消失!
用方感悟:人本来就是个复杂的整体,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所以我们的治疗就是要恢复人体相对的平衡。青龙虎啸汤用麻桂姜辛附去其寒,内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故肺病大多跟寒湿有关。
上述之品辛散,还必须用石膏,葶苈子,半夏,杏仁,厚朴降之,此即有升有降也,刚才所说之品辛热为事,故仍需佐以寒凉之味石膏,葶苈子是也!发散是为泄,当以黄芪附子,蜂房重用补也,细辛,半夏,麻黄,枳实,通行之性太过,需要龙骨,牡蛎,蜂房驾弩之。如此则处理的当,效果也喜出望外!
(作者:祝俊波河南邓州市彭桥镇)
周忠海与祝俊波医生关于青龙虎啸汤的交流探讨
祝:我以前也用过小青龙汤治疗过,就是对于体弱之人没法处理。学了您的经验后,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就像您说的解决了禁忌症就把这个方子应用面无限扩大了!
周:我以前也是有这样感触,早期我就是基于对小青龙汤的禁忌证,是望而生畏,可是患者又有咳喘,又想用,心里痒痒,左右为难,在这种情况下,才慢慢想的办法,逐渐形成的青龙虎啸汤。
祝:我把这个方子打粉加醋调和敷脐。然后再艾灸效果也不错,也算一种创新,我觉得可以推广的。其实打粉涂后背穴位也可以艾灸的,还是用您的方法,这样中药艾灸完美结合,有的人不想吃药也算一种办法吧!
周:是你的悟性好,同行有很多人,不敢用的。我粗略统计了下,看了我文章以千算,敢用的同行不会过百。
祝:我在此方中小孩的很多药都用到了二三十克。其实每次喝几口这样下来,也没多少。
周:对!重剂分服法,即安全,还让药效持续,重要的是,每味药的危险性,配伍时都考虑进去了,有大补元阳的药,不会损伤正气的。青龙虎啸汤,本身就是从临床中总结出来的,安全性,早就经过众多患者验证过了,很安全的。如果不敢活用,原方不动应用也可以。当然,要排查燥热证和实热证。
祝:是的,您说的非常清楚了,就是有的人不敢用,慢慢会有更多的人受益的。
周:尽力随缘吧,我已“无隐也“!
祝:所以说您是大德之士!能在网络认识您也是我的福分!感恩!
周:大德可当不起!做为一个医生,效果不好时,心里难受,不想别人也有这个经历。我不怕人知,不怕人会,唯怕人不知,人不会,全说出来,还不信,我也只能无语了。
这有点像捞鱼,得要从众多的阅读中才能”捞出“为数很少的,像你这条会用,敢用的鱼来!呵呵!
医案3:顽固肺气肿的医案(详解)
吴某,67年生人,7岁那年得上气管炎,后来又来了肺气肿,到现在病好多样。现在痰多很,喘的特别很,走不了路,有没有好的药?我喘的很,吐黄白痰多,吐满口痰,不能面朝上睡觉,面朝上睡觉咳嗽不停。
辨证思路:
我67年生人------患者50岁,人体阳气正走下坡路阶段。
我7岁那年得上气管炎,后来又来了肺气肿,到现在病好多样-----从小体弱多病,更印证是先天元气不足。
现在痰多很-------痰饮不化。
喘的特别很------气机不降或肾虚不纳气。
走不了路-----久病则易多虚。
吐黄白痰多,吐满口痰-----痰多为痰饮不化,白痰多寒,黄痰多为热,故而此为阳气不足,痰饮不化,寒中夹有郁热。
不能面朝上睡觉,面朝上睡觉咳嗽不停----气不肃降或内有水饮,多会出现平躺加重的现象。
综合辨证:元阳不足肾不纳气痰饮夹热
治疗原则:大补元阳补肾纳气化痰疏热
方性分析:配方当以温热为主,少佐凉药。甘温大补之药绝不可以无,辛开苦降药化痰平喘必不可少。
选方:临床验方“青龙虎啸汤”。
具体药味:
麻黄20克桂枝20克炒白芍20克干姜20克细辛20克炒乌梅20克炙甘草20克姜半夏20克杏仁20克葶苈子(布包)15克生石膏克泽泻36克生黄芪80克蒸附子40克枳实15克炒白术20克茯苓2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厚朴10克生姜丝60克大枣掰开12枚一天一副,连服三副。
药效反馈:年9月22日星期五:
患者发来语音:现在不喘的那么很了,不吐的那么很了,能走走站站了,能吃能喝了,好多了,非常感谢周先生----。
正是:
肺气肿来气管炎痰多咳喘难行走
肾虚气少久病因青龙虎啸显神威
《方义解析》本病是多年的顽固病,故而治疗时要标本兼治,本方的组成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宣散止咳平喘类药: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炒乌梅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生姜,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大枣补脾养胃,使药不伤脾胃。药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肺寒内饮,诸症自平。
二利水化饮类:重用泽泻,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配以泻肺平喘,行水消肿,善于治疗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的葶苈子。辅以茯苓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使水精四布,而水饮自消。诸药合用,利水渗湿化饮,使水行气化,水饮上逆之咳喘得解,脾气健运,则蓄水留饮之咳喘自除。
三温阳益气化饮类:生黄芪大补元气,化气行水同时防止辛散和利水药耗伤元气,制附子即温阳化饮,还能防止麻黄拔少阴之本。方中有了生黄芪和附子就不怕用麻黄耗散元阳了。
四重镇降逆理气类:生龙骨收敛固涩,助肾纳气,生牡蛎重镇下气降逆,枳实理气化痰消积,厚朴燥湿下气宽胸。
五相牵相制相佐类药:生石膏即可以清水饮不化之郁热,又可以防止辛温药化燥伤阴,还可以重镇降逆与升发宣散相牵,有利气机恢复正常的升降功能。
本医案临床经验总结
《黄帝内经》云:"痰之本,水也,源于肾。"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李中梓指出:"在肾经者,名曰寒痰。
本患者的病症:“痰多,喘的特别很,黄白痰多”,又是久病不愈,故而病源根本在肾阳不化水饮,上逆凝而为痰。所以,治疗时不仅仅要化痰止咳,还要配伍温阳补肾之品,本医案中用蒸附子40克即是此义。
《景岳全书》曰:“见痰休治痰,喘生休耗气”,就是说不要一看见患者有痰就仅仅知道化痰,看见虚证之喘不可服耗散元气之药,反过来说,就是要大补元气。
本医案中用生黄芪80克就是“喘生休耗气”的逆向思维的推理应用。
此患者虽然有黄痰的现象,但纵观全部病症信息可知,患者的根本病因是阳气不足,痰饮不化。故而此黄痰之热非实,而是痰饮不化,产生的郁热所致,切莫,单用或重用清热止咳药,否则,犯了“寒者寒之”之戒,必会加重病情。只可以酌加清热药,同时加枳实,厚朴之辛温药来理气疏郁散热。
本医案生石膏虽然是克,但在大量的辛温药比例中,其药力的凉性仅占两成,故而整个方剂呈现的药性还是辛温苦降的特点,与寒证禁止单用和重用清热药这个治疗原则,是不相冲突的。
假如没有大量的辛温药,哪怕仅仅用1克的生石膏都会使“雪上加霜”,让患者病情加剧。这一点读者一定要引起注意。
5一味益母草调月经
19岁夏天,我被莘县朝城镇东关诊所,每逢集市聘去坐堂看病。
有一天,我见诊所院后荒地上,长满益母蒿。我于是对其屋住说:“这个益母蒿是味中药,有活血调经,调理月经的作用,益母,益母,有益女性,所以学名叫益母草”。
屋主问我如何具体应用,我告诉他,只要水煮加点红糖即可以。妇女凡是月经偏黑有血块和痛经,月经不调的都可以服用。
屋主于是取来镰刀,割了一些益母蒿,用家里的大锅一煮,然后过滤掉,兑了些红糖,装到瓶里出售。
等到下个集市,我去坐堂时,屋主高兴来告,好多妇女来买,效果很好。我已经把院子里的益母蒿全部割掉,水熬后,兑上红糖出售了。
注:益母草孕妇禁服。
正是:
常人不识药当草中医眼里草成药
天地大爱遍良药但问君者知不知?
6一味赤小豆外敷消瘀肿
我公布的外伤瘀肿的速效方:栀附赤豆散。此方的基础,最早来源于一味赤小豆散,赤小豆乃平常食用之物,容易购买,而外伤瘀肿特别常见,故而在此公布出来。
一切跌打损伤导致的“瘀肿”,只要没有出现骨折的患者,皆可外敷“赤豆散”。
赤小豆散:赤小豆三两,研面,温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即可。
快者一两天,慢者两三天,即可以达到肿消瘀散的效果。
第十节单方一味的医案
中药的效验不在于药的经济价值,而在于组方配伍,廉贱之药同样可以治病。这就如同个人的经济价值和为社会的贡献价值并不是划等号的道理一样。
在疟疾治疗上,能够挽救成千上万个生命的屠呦呦教授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不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富豪的经济价值,可以相提比论的。
做为一个中医生临床时,如非大病,重病和复杂病,用药要多注重于使用价廉、速效,方便易寻的中药,如此才可以为患者减少经济负担。
我在临床时因为信仰佛教,很少用动物药,同样为了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价格高昂的中药也尽量避免使用。
有些中药,单方一味,在治疗病因单一的病症时,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真正的体现了中药的“价廉,速效,方便”的优势。
1单方一味大黄治胃热
我19岁那年碰到的一个患者,当时去山东省莘县朝城镇看一个亲戚。当时碰到的是一个在亲戚家做工的中年人,请我为其治疗多年的胃病。主要症状就是胃热烧心,但饭量一点不减少,反而很能吃。本人体力也可以,正从事重体力工作。
我一看患者别无它病,于是让其用生大黄研粉冲服,一天两次,每次5---10克。
数日后,相告其病症完全消失。
大黄这味药在临床中我很少单独使用。因为其性苦,味寒只能对体格壮实,脾不虚胃不寒者方可单独使用和重用。如实热引起的: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耳鸣耳聋、疖疮乍起,身热烦燥、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红不润苔干黄、或黑或紫或有芒刺、脉实滑数。
2单方一味生石膏治尿频尿热
我在江西定慧寺时碰到的一个信佛的老年女性患者。她当时得了一个病症,就是每天尿频尿热,多方治疗无效。我于是开给她了一个复方,吃了几副,但无效。
患者于是打电话,询问我如何继续治疗。
因为我正在外地的路上,调整药方不方便,于是便针对“尿频尿热”的主症,让其单用生石膏一到二两,水煮服用。
没想到,患者当天服用其病症马上就减轻,确实大出我的意料之外。
生石膏临床经验总结
生石膏这味药我在临床复方中应用的比例非常高,仅次于附子,生黄芪,桂枝,炒白芍。
我总结出生石膏的应用规律如下:
脾胃虚寒症不用或禁止单用;外感郁热要配合辛温药用;阳明气分证,实热证可以重用;阳气虚寒证夹热者用量不可以大过温热药;肝郁有热,心热烦燥,阴虚之热皆需酌情配伍而用;还有就是如果治疗风寒湿用大量辛温药时少佐生石膏防止辛温药过燥,治疗寒咳虚喘大量的补阳气和辛温药,配以少量的生石膏,即可以清寒饮不化之郁热,还可以镇逆降气,有利气机的升清降浊。
3一味葱白治小腹胀和宫寒痛经
在临床中经常碰到肚脐以下小腹胀和宫寒痛经的患者。我就让其将平常吃的葱白二三两捣碎,肚脐上放块薄布,将捣碎的葱白盖住肚脐,上面再盖厚点的布,然后用热水袋放在上面,让葱白的热力透入肚脐,每次15---30分钟,每天2次,效果出奇的好。
4一味灶心土能迅速长皮的效验
我20多岁在东北时遇到一位青年,因为在家自行拔火罐,将脸部烫伤一小块,虽然深度不大,但是表皮脱落,不断有渗出液流出。我给其涂抹烫伤药膏,全被渗出液冲掉。
无奈之际,忽然想到灶心土是极干极燥之物,应当能中和渗出液。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的心理,从当时还烧柴草的炉子里扣出一小块黄土,对着其伤口,轻轻一捻,黄土便成面,撒在其伤口上了,当时渗出液就停止了并与灶心土形成一个痂。
更神奇的是第二天,结的痂就自行落了,并无疤痕。
后来,随着所读医书的增加,见古人有用灶心土,治疗初生儿无皮肤的记载和安全,想必也是有可能的,可惜现实中没有见到过。
毕竟全身没有皮肤和一小块烧伤能够迅速长出皮来,这两者的严重程度是大大不同的,而且病因也未必相同。
但灶心土制止渗出和长皮的作用,简直也是太神奇了!至今,记忆深刻!
5一味大萝卜专助手术后排气
医院腹外科实习时,一个很大年龄的西医女大夫,告诉我的。
腹外科最多的就是阑尾炎手术,想想那些我见过的患者,当是还是满遭罪的。
患者中上到80岁高龄的老人,下到10来岁的小孩子,体壮如牛的壮汉,弱不禁风的少女,做完手术的一个星期内中是最遭罪的时期。如:麻药退后的伤口疼痛,饮食不适,排便,难以入睡等等。就如一个患者说的一样,做个手术如同扒了一层皮。
西医有个护理规定:阑尾炎手术后,如果肛门不排气,则提示肠道功能没有恢复,此时不可给予流质饮食。
这个西医大夫懂点中药知识,于是便采取手术后,让患者将平常食用大萝卜煮水服用。结果,大多数患者当天就排气,用她自己的话说:“那屁放得咣咣的”,这样就可以让患者早点进食。
这个女大夫的姪女---等亲人做手术时都使用过这个方法,后来也告诉别的患者服用。
嘻!嘻!这也算是一个中西医结合吧!
6李时珍与黄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曾记载单用黄芩退热的亲身经历。
李时珍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几废,六脉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月余益剧,皆以为必死矣。
先君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燥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两,水二钟,煎一钟,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
7张锡纯与一味薯蓣饮(即怀山药)张锡纯是清末民初著名临床中医家,甚至有“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的说法。
张锡纯说: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山药之性,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且其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
尝治一室女,温病痰喘,投以小青龙加石膏汤,又遵《伤寒论》加减法,去麻黄加杏仁,喘遂定。时已近暮,一夜安稳。至黎明喘大作,脉散乱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数,此将脱之候也。取药不及,适有生山药两许,急煮汁饮之,喘稍定,脉稍敛,可容取药,方中仍重用山药而愈(详案在仙露汤下)。
一室女,月信年余未见,已成劳瘵,卧床不起。治以拙拟资生汤,复俾日用生山药四两,煮汁当茶饮之,一月之后,体渐复初,月信亦通。
一妇人,产后十余日,大喘大汗,身热劳嗽。医者用黄、熟地、白芍等药,汗出愈多。后愚诊视,脉甚虚弱,数至七至,审证论脉,似在不治。俾其急用生山药六两,煮汁徐徐饮之,饮完添水重煮,一昼夜所饮之水,皆取于山药中。翌日又换山药六两,仍如此煮饮之。三日后诸病皆愈。
一人,年四十余,得温病十余日,外感之火已消十之八九。大便忽然滑下,喘息迫促,且有烦渴之意。其脉甚虚,两尺微按即无。亦急用生山药六两,煎汁两大碗,徐徐温饮下,以之当茶,饮完煎渣再饮,两日共享山药十八两,喘与烦渴皆愈,大便亦不滑泻。
直隶青县张××来函∶
侄女××,已于归数载,因患瘰证成痨,喘嗽不休,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来函索方。余揣此系阴分亏损已极所致。
俾先用一味薯蓣饮,每日用生怀山药四两,煮汁两大碗,当茶频频温饮之。不数剂,喘定汗止,咳嗽亦见轻。继又兼服薯蓣粥,作点心用之,渐渐全愈。
奉天法库县万××来函∶
家慈患痰喘咳嗽病,三十年于兹矣。百方不效,且年愈高,病愈进。乃于今春宿病既发,又添发灼、咽干、头汗出、食不下等证。生虽习医,此时惟战兢不敢处方,遂请一宿医诊视,云是痰盛有火,孰知是肺气与脾阴肾阴将虚竭也。与人参清肺汤,加生地、丹皮等味,服二剂,非特未效,遂发灼如火,更添泄泻,有不可终日之势。于是不敢延医,自选用资生汤方,服一剂,亦无显效。转思此时方中于术、牛蒡子、鸡内金等味有未合也。因改用一味薯蓣饮,用生怀山药四两,加玄参三钱。服一剂见效,二剂大见效,三剂即病愈强半矣。后乃改用薯蓣粥,用生怀山药一两为细末,煮作粥,少调以白糖,每日两次当点心服之。又间进开胃之药。旬余而安。
8张锡纯与生石膏
沈阳县尹朱霭亭夫人,年过五十,与戊午季秋得温病甚剧。先请东医治疗,所服不知何药,外用冰囊以解其热。数日后热益盛,昏昏似睡,大声呼之也无知觉,其脉洪实搏指。愚使其将冰囊撤去,用生石膏细末4两,粳米8钱,煎取清汁4茶杯,约历10点钟,病人将药服尽,豁然顿醒。霭亭甚喜,命其公子良佐从愚学医。
9张锡纯与茯苓
友人竹××曰∶“嵊县吴氏一家,以种苓为业。春间吴氏之媳病,盖产后月余,壮热口渴不引饮,汗出不止,心悸不寐,延余往治。病患面现红色,脉有滑象,急用甘草、麦冬、竹叶、柏子仁、浮小麦、大枣煎饮不效;继用酸枣仁汤,减川芎加浮小麦、大枣,亦不效;又用归脾汤加龙骨、牡蛎、萸肉则仍然如故。
当此之时,余束手无策,忽一人进而言曰∶‘何不用补药以缓之’,余思此无稽之谈,所云补药者,心无见识也,姑漫应之。时已届晚寝之时,至次日早起,其翁奔告曰∶‘予媳之病昨夜用补药医痊矣。’余将信将疑,不识补药究系何物。乃翁持渣来见,钵中有茯苓四五两,噫!茯苓焉,胡为云补药哉?余半晌不能言。危坐思之,凡病有一线生机,皆可医治。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药,亦治汗出之主药。仲景治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可知心悸者汗出过多,心液内涸,肾水上救入心则悸,余药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镇之。是证心悸不寐,其不寐由心悸而来,即心悸亦从汗出而来,其壮热口渴不引饮、脉滑,皆有水气之象,今幸遇种苓家,否则汗出不止,终当亡阳,水气凌心,必当灭火,是谁之过欤?余引咎而退。”
观竹××此论,不惜暴一己之失,以为医界说法,其疏解经文之处,能将仲景用茯苓之深意,彰彰表出,固其析理之精,亦见其居心之浓也。
湖北天门县崔××来函云∶一九三○年,李姓妇,头目眩晕、心中怔忡、呕吐涎沫,有时觉气上冲,昏愦不省人事。他医治以安神之药无效,继又延医十余人皆服药无效,危险已至极点。生诊其脉,浮而无力,视其形状无可下药。
恍悟《衷中参西录》茯苓解中,所论重用茯苓之法,当可挽回此证。遂俾单用茯苓一两煎汤服之,服后甫五分钟,病即轻减,旋即煎渣再服,益神清气爽,连服数剂,病即全愈。后每遇类此证者,投此方皆可奏效。
一方三效扶正散热
医案19:高烧细菌感染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指标高
一副退热的医案
范某:我是一个5周岁女孩的爸爸,在年5月18日(星期五)下午,老师突然通知她妈妈说下午午觉之后发烧在37.9度,叫奶奶先接回来。
当时在家里边再一次测量体温已经39度多,由于我们都在上班,奶奶打电话给我说小孩发烧厉害,温度比较高,我赶紧说先服用5ml美林,先控制一下体温。
下午下班后回家测量温度38.5度,温度有所下降。当时就让女儿多喝水,才发医院检查,到了晚上温服又上到了39度多。整个晚上都是用美林来控制的体温。
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耳温枪测量体温已经41度,医院检查。通过化验血来看是细菌感染,其中免疫球蛋白和两个淋巴细胞指标都很高,医院建议挂水治疗。
第一天挂水直到下午,检测体温一直是39.3度左右。随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