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阿司匹林和他汀,要经常做哪些检查本

2020-8-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如果你是有心血管疾病问题的朋友,能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控制病情,那么阿司匹林和他汀这两种药物你一定不会陌生,因为这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最重要的两种药物。

  根据《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若无禁忌证,以下患者应该服用阿司匹林(75-mg/d):

  所有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均应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如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狭窄≥50%;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者需服用阿司匹林;

  无心血管病和慢性肾脏病,但具有以下≥3种危险因素者,应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①男性≥50岁,女性绝经期后②得到初步控制的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90mmHg)③糖尿病④高胆固醇血症⑤肥胖(BMI≥28kg/m2)⑥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父母一方或双方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⑦吸烟但是,长期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可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肠道出血)等。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引起皮下出血。患者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这些应引起广泛地重视。

  阿司匹林服药后12个月内为消化道损伤的多发阶段,3个月时达高峰。应提醒患者每1~3个月定期检查粪便潜血及血常规。一旦出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下降或血红蛋白降低应立即停药。

  另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能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

  他汀类药物是降血脂的基础药物和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首选降血脂药物,但同样也要注意用药的安全性问题。

  一、是药物的相互作用。

  他汀类药物经肝脏代谢,与一种酶CYP相关,和其他与这种酶相关的药物有相互拮抗的作用。

  1,心血管药物(华法林、氯吡格雷、贝特类、烟酸等)2,抗菌药(红霉素、克拉霉素等)3,抗哮喘药(氨茶碱等)

  4,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等)

  5,胃肠道药物(奥美拉唑等)

  二、是肝脏安全性。

  服用他汀治疗过程中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在大型临床试验中,其发生率约为1%~3%,多数患者仅表现为轻度升高,不超过正常上限(ULN)的3倍。少数情况下肝脏转氨酶可严重升高,这种不良反应属于他汀类药物的类效应,各种他汀均可能发生。一般认为,单纯性肝脏转氨酶轻度升高不是肝脏损害的特异性指标,但若同时出现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甚至凝血机制异常,则提示肝脏发生器质性损害。

  建议在接受他汀治疗前以及他汀治疗4~8周后检查肝脏转氨酶。若无异常,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即可。肝脏转氨酶轻度升高(不超过3倍ULN)不是应用他汀的禁忌证,治疗过程中发生转氨酶轻度升高也不是停药指征。若患者出现食欲下降、乏力等消化道症状甚至黄疸,需要及时进行肝功能检查,了解是否由他汀相关的肝损害所致。他汀所致肝损害呈剂量相关性,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发生肝脏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应增加。因此,若无明确适应证,不宜常规应用大剂量高强度他汀治疗。

  他汀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肝酶轻度升高,且患者无相关临床表现以及肝脏损害的其他证据,无需减量或停药,建议每4~8周重复检测肝功能。半数以上的患者无需特殊处理其肝酶可以逐渐恢复正常。若肝酶呈现进行性增高且超过3倍ULN,或出现肝脏损害的其他临床症状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则应考虑减小他汀用药剂量甚至停药,必要时予以保肝药物治疗。

  三、肌肉安全性。

  服用他汀类药物,除了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以外,在出现不明原因的肌肉痛时,也要及时的检查肌酸激酶水平,肌酸激酶如果升高至正常值上限的5倍以上或基线值10倍以上,均应该停用他汀类药物,如果继续用药,可能会有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风险;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朋友,也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有些他汀类药物对于血糖代谢会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如果血糖出现升高问题,一般不作为他汀类药物停药的依据,毕竟血糖升高一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调理,而心血管疾病风险预防,是更为重要的。

  如果服用他汀类药物发现身体不耐受的不良反应,可以考虑降低服药剂量或换服其他类型的药物来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几率,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贝特类、烟酸类等,也可以联合应用依折麦布等来加强血脂的调控。另外,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活方式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血脂异常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对于不能耐受他汀治疗的患者更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对于药物治疗的需求;毕竟控制血脂水平,对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延迟发生非常重要。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平台所有转载文章均为传递更多专业知识,若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更多健康咨询,请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ys/17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