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生儿贫血
2021-4-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喵~
o(=·ω·=)m
听说好文跟好音乐更配哟
今天的音乐特别好听哦
如果您有想听的歌曲
可以后台给我们留言哈
新生儿贫血
贫血单位体积周围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值,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临床多以红细胞、血红蛋白作为衡量有无贫血的指标。新生儿期贫血多数为伴随其他症状出现,容易被忽视。而急性失血可致循环衰竭,重度溶血可致胆红素脑病,两种情况均可危及患儿生命或遗留后遗症。故必须及时对新生儿期贫血及其病因作出诊断,以便正确治疗。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血红蛋白随日龄不同有生理性变化,一般认为生后第1周新生儿末梢血血红蛋白<g/L可诊断为早期贫血。
新生儿贫血原因众多,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贫血是指足月儿生后6~12周时血红蛋白下降达95~g/L;早产儿在生后5~10周血红蛋白为80~g/L。其原因是:①生后血氧饱和度上升,促红细胞生成素下降;②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③体重增加,血容量扩充使红细胞稀释。
病理性贫血一旦确定,可从血液丢失、红细胞破坏增加、红细胞生成减少三方面进行分析。
1.新生儿失血性贫血失血可以是出生前隐匿性出血、产科意外、内出血的结果;也可以是因诊断试验而抽血过多所致。
2.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在新生儿期多见,溶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母子血型不合,也可由母亲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宫内感染和新生儿RBC膜或酶缺陷所致。
3.红细胞生产减少新生儿期原发性再生不良性贫血极少见。如有苍白、Hb下降及网织红细胞减少应考虑此类疾病。
1.病史
(1)家族史:询问家族成员是否有贫血、黄疸及肝脾大等。
(2)母亲病史:特殊药物接触史、孕期感染史等。
(3)产科病史:阴道流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产伤等。
(4)父母祖籍、血型及母亲孕产史。
(5)贫血出现时间及伴随症状的询问:有助于病因分析。
2.症状
贫血的临床表现与病因、失血量以及贫血的速度有关。
(1)原发病表现:如失血性疾病可有便血、呕血、脐部渗血等,溶血性贫血可伴有黄疸。
(2)贫血非特异性表现:面色苍白、唇色淡,重者可出现气促、淡漠、喂养困难。
3.体征
(l)面色苍白,口唇色淡。
(2)溶血患儿同时可有肝脾大、水肿。
(3)急性失血患儿心率增快、脉搏细数、血压下降、休克。
4.实验室检查
(1)贫血诊断:红细胞计数、Hb、HCT及红细胞平均值测定,确定是否有贫血、贫血性质及程度。
(2)病因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家族史等针对性做网织红细胞、胆红素、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母子交叉免疫试验、凝血三项检查,必要时查凝血因子活性、母血抗碱血红蛋白含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测定、骨髓常规及红细胞抗体、血小板抗体等检测。
1.原发病治疗。
2.输血治疗
应根据贫血程度及起病缓急来决定是否输血。
(1)失血性贫血输血指征:①出生24小时内静脉血血红蛋白<g/L;②急性失血≥10%总血容量;③静脉采血所致失血≥5%~10%总血容量;④患肺部疾患时应维持血红蛋白≥g/L;⑤先心病左向右分流时应维持血红蛋白≥g/L,可增加肺血管阻力,减少左向右分流;⑥贫血同时有气促、淡漠、喂养困难等。
(2)输血量计算:一般为每次10~30ml/kg,输注3ml/kg压积红细胞或6ml/kg全血可提高血红蛋白10g/L。
(3)溶血性贫血输血:见新生儿溶血病。
应注意产前检查,避免产时意外及损伤性失血,溶血病的产前诊断可减少同族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
欲了解全面内容请购买正版图书
更多精彩尽在
“儿科疾病诊疗规范”丛书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